地址:半岛体育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
邮箱:1587056955@qq.com
更新时间:2024-06-01 02:40:57
半岛体育【植物界全系列】芸香科—柑橘亚科(三):柚柑橘属(学名:Citrus),隶属于芸香科,包括一般熟知的柑橘类水果,以及不少果实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种类,如柚、柑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橘、橙、柠檬、枳、金柑等,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区域。
柑橘植物原产于亚洲的带和热带地区,东南亚岛屿,大洋洲附近和澳大利亚东北部。柑橘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是8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山区的东南山麓。
中国柑橘类的栽培,距今至少有2400余年的历史,南宋韩彦直的《橘录》刊行于1178年,是世界上第一部柑橘专著。
汉代以前的籍册所载,只有橘和柚而无柑与橙。公元3 世纪时的《风土》才有“柑橘之果滋味甜美特异也”之句。《南方草木状》更明确提出“柑与橘之属”的看法,该书是记叙五岭以南的植物,可见柑原先发现于南方;生理上,柑不如橘耐寒。植物化学分析资料表明,多数果皮黄或橙的柑、橘类,大多含川陈皮素(nobiletin),而果皮朱红至深红色的则以红橘素(tangeritin)为主。
柠檬,柚子和酸橙被认为是在公元10世纪左右由阿拉伯商人后来引入地中海的。15至16世纪热那亚人和葡萄牙人从亚洲引入甜橙。
柑橘属物种之间杂交情形明显,人类栽培过程中亦会产生许多芽变品种,因此组成十分复杂。现今所有柑橘属物种皆由约1500万年前之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自然》杂志2018年发表之研究认为柑橘属最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印度阿萨姆邦、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地区。透过详细基因组分析,柑橘属起源中心应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山麓,而后辐射向外扩展;迄今为止,在南亚、东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至少已经发现10种野生柑橘,而多数商业品种正是这些野生柑橘杂交而来,其中柚、枸橼、橘为主要的三个源头物种。
对柑橘属植物种的概念,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知识出发,理解各有不同,分歧很大迩来争论不休,至今未得一致,仍坚持各自学派的观点,采用各自的分类系统和命名,由此而引致不少不必要的繁难与混乱。 [2] 原因是本属植物的生殖与繁殖方式较特殊,兼之,多数又是栽培种,它的野生祖先大都不复存在,由此而牵涉到其他学科领域,又是不同学者们争论的课题,使得解决柑橘属植物种的问题更为复杂。
柑橘属植物种的概念问题,分歧较大,主要有两个学派:a.以田中长三郎为代表,认为本属有159个种(截至1969年的统计);b.以W.T.斯温格尔为代表,认为只有16个种和几个变种,印度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有30~40种。中国柑橘园艺学家曾勉更将本属植物细分为 5个属。
本属植物多型性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a.较高频率的基因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后者常常导致芽变与枝变,如温州蜜柑和葡萄柚的某些品系就是芽变的产物;b.多倍性,通过人工杂交可以培育出多倍体后代,例如高产的四倍体里斯本柠檬;c.自然杂交,本属植物的种间甚至属间杂交现象相当普遍,并产生可育的杂交后代,如湖南的切柑,江西的三湖化红,广东的蕉柑等;d.无融合生殖(apomixis),通过珠心组织细胞来繁殖后代,它常常是多胚性,更复杂的是多数的种是兼性无融合生殖(facultative apomixis),即在同一朵花里既可以行有性生殖,同时又行无融合生殖,因而,在同一粒种子里可能有一个有性胚和几个无性胚同时存在,这类无融合种的基因由于杂交可育的因素存在,使得其来源至为复杂;e.人工选择,本属植物多数是经济果树,千百年来,人类对它们的性状改变起着支配作用。
柑和橘,有的学者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也有的认为柑是橘与橙类的杂交后代。园艺学家常以花的大小,果皮贴着果瓣的宽紧度,中果皮的颜色及厚薄度,种子的形状和子叶的颜色等性状来区别柑和橘。但由于存在不少过渡类型,且这些类型几乎都是杂交后代,把柑与橘截然分成两个不同种事实上极其困难。
从亲系起源推论,多数柑类明显地显示出它们与橙类(包括非甜橙类)杂交的特征与性状。而橘类大抵以黄皮橘类较为原始,红皮橘类则是黄皮橘类向北方推移遇到光、温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至于酸与甜的问题,可能是由于个别的遗传基因支配的结果,因为本属中不少种类的果既有酸的,也有甜的,例如来檬、香橼、柚,据此,有学者认为酸橙与甜橙不过是一个种内的两个类型。
小乔木。枝有刺,新枝扁而具棱。单身复叶,冀叶通常明显,很少甚窄至仅具痕迹,单叶的仅1种(香橼。但香橼的杂交种常具冀叶),叶缘有细钝裂齿,很少全缘,密生有芳香气味的透明油点。
花两性,或因发育不全而趋于单性,单花腋生或数花簇生,或为少花的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3浅裂,很少被毛;花瓣5片,覆瓦状排列,盛花时常向背卷,白色或背面紫红色,芳香;雄蕊20-25枚,很少多达60枚,子房7-15室或更多,每室有胚珠4-8或更多,柱头大,花盘明显,有密腺。
柑果,果蒂的一端称为果底或果基或基部,相对一端称为果顶,或顶部,外果皮由外表皮和下表皮细胞组织构成,密生油点,油点又称为油胞,外果皮和中果皮的外层构成果皮的有色部分,内含多种色素体,中果皮的最内层为白色线网状组成,称为橘白或橘络,内果皮由多个心皮发育而成,发育成熟的心皮称为瓢囊,瓢囊内壁上的细胞发育成菱形或纺锤形半透明晶体状的肉条称为汁胞,汁胞常有纤细的柄;种子甚多或经人工选育成为无籽,种皮平滑或有肋状棱,子叶及胚乳白或绿色,很少乳,单胚或多胚,多胚的其中有一个可能是有性胚,其余为无性胚,种子萌发时子叶不出土。
染色体基数X=9,通常为二倍体,一些栽培品种已由人工培育出三倍体和四倍体。多数栽培品种自交不育。
约20种,原产亚洲东南部及南部。现热带及带地区常有栽培。我国连引进栽培的约有15种,其中多数为栽培种。主产在秦岭南坡以南、包括甘肃省南端沿白龙江河谷、陕西省南部沿汉水河谷、河南省沿伏牛山至大别山南坡、安徽省南部沿长江局部地区,向东至江苏省太湖地区等地、约北纬33°以南至海南气候较炎热地方。但北缘地带以宽皮橘类如朱红橘、皱皮柑、黄皮橘以及自70年代以后逐步推广的温州蜜柑等为主。
在亚洲东南部,绝大多数种类喜阳光温热气候,冬季不落叶,有一段暂短的休眠期。果实含大量水和糖分的汁胞结构,可使其种子渡过一个明显干燥的旱季。从生理、生化、生态和形态结构等方面看来,本属植物不可能起源于热带。它们最适宜的生长地是有明显旱季的带季雨林地带。
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尤以五岭以南至中南半岛中部是本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本属植物的栽培起源地和现代的栽培中心之一。中国柑橘分布北限止于秦岭南坡、伏牛山南麓、山西临汾以南盆谷地带,北缘地区只限于少数种类可以露地栽种。
中国柑、橘资源极为丰富,品种品系不下百个,较常见或著名的有:属于橘类的如年橘(广东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广西),宁明橘(广西)、滑皮橘(湖南)、茶枝柑(广东)、四会柑(广东)、椪柑(广东)、扁柑(广西)、朱红(浙江)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早红(江苏)、槾橘(浙江)、早橘(浙江)、本地早(浙江)、南丰蜜橘(江西)、川橘(四川、湖北)、福橘(福建)。属于柑类的如瓯柑(浙江)、沙柑(广西)、玛瑙柑或皱皮柑(湖南、四川、陕西)、温州蜜柑(各地)、蕉柑(广东)。
柚(学名:Citrus maxima)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原产东南亚(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浙江、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均有栽种。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最北限见于河南省信阳及南阳一带,全为栽培。东南亚各国有栽种。
柚与橘同时见于中国文字记载的约于公元前3至4世纪,其时长江一带已有橘和柚种植,并都被选为贡品。但是,中国古载的柚是否与现今所称的柚同属一种植物,曾有争议。田中长三郎以日本一些古书和日本民间都叫香橙为Yuzu来推论认为中国古代所称的柚是香橙而非后来习称的柚。日语的Yu与汉语的柚同音,Yuzu即汉语的柚子。其实,汉语的柚是柚,日语的Yuzu是日本民间叫的香橙,二者有别。不因二者同音就硬要中国人指的柚说成就是日本人叫的香橙,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始于秦汉而盛于汉唐。然而,早在秦汉以前的中国古书已有柚的记载了(见公元前3世纪的作品《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就是说,柚一名先于香橙。
16世纪时,一些医学著作,还有少数本草,把柚与橙混淆了,将柚误认为酸橙以至宽皮橘类。因而《本草唐本志》(公元1578年)特为这个问题作了澄清。至于4世纪时裴渊的《广州记》,9世纪时柳宗元的诗文中提到的柚,以及12世纪时《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等著作中提及的柚无疑都是与后来所称的柚同为一个物种。因为中国南方不产香橙。
柚有自花不育倾向,故种植园栽种某一品种时(尤以沙田柚),应适当地混种一些酸柚,以提高其结果率。柚花有趋于单性花的倾向,即雄蕊不育,即使在两性花中的雄蕊,也有相当比例的花粉是发育不全的。据观察,这类花结成的果是无子的,例如湖南省安江的无核柚。
柚树势高大,树冠开张不抗风,尤其在果实膨大期常受台风威胁引,起大量落果和引发溃疡病,故沿海地区的柚园须配植防护林带。幼年柚树一年可抽梢多次,成年柚树一般每年抽春梢一次;结果母枝以2年生以上的春梢无叶梢为主,多生于树冠叶幕层的中内部。果枝3月现蕾,5月上旬陆续开花,5月下旬开始座果,10月中下旬果熟,自开花至果熟一般需6个月。柚生长迅速,定植5-6年后亩产可达半吨,经济寿命在80年以上。孤植的玉环柚竟有一株结果624只,创造了900千克左右高产的记录。在淳安亦见有株产750千克的“香抛王”。
柚性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干旱。生长期最适温度23-29℃,能忍受-7℃低温,夏季高温下只要保持良好肥水条件尚无大害。柚需水量大,但不耐久涝,较喜阴,尤喜散射光。浙江省属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东南沿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温度16-17.8℃,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上,年平均湿度80%,无霜期长达322天,尤其适宜于柚的栽培与生长。柚属深根性,要求土层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富含有机质、pH5.5-7.5的土壤中均可生长。
柚的叶、花和果皮都含有与香橼及柠檬类大致相同的芳香油。柚花的芳香油主要为nerol、methyl anthranilate和decanal,柚皮尚含苦味黄酮甙类化合物,以naringin含量较多,次为poncirin和neohesperidin,又含rhoifolin及synephrine和生物碱:左旋及消旋stachydrine、puterescine及N-methyl tyramine等,种子含油39%,以油酸占多,约占55%,次为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油酸。 [2] 果皮中可提取优质果胶,果肉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酒、柠檬酸、果酱及罐头等。果实综合利用后经济效益可望增长4倍,柚的综合利用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
柚实大如瓠,香甜多汁,单果重一般有1.25-2千克,最大可达3.5千克;果皮橙,芳香;果肉细嫩多汁,果实可食部分达45-65%,果汁量53%,果肉内含总糖7.4-12%(品种间有一定差异),含酸1.1-1.4%,可溶性固形物10-12.5%,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维生素C为34.8-45毫克,并含维生素B1、B2、β-胡萝卜素及其他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由于柚含糖量高、酸甜适度、营养丰富、贮藏耐久,更有“天然罐头”之称。果肉含维生素C较高。有消食、解酒毒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