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半岛体育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
邮箱:1587056955@qq.com
更新时间:2024-06-22 00:32:28
半岛体育【头条】绿叶银丝牵初心——汉阴县五坪村蚕桑产业发展侧记千亩桑园无穷碧,遍地蚕农栽桑忙。顺着小河两岸桑园行走时,时不时会看到蚕农在桑园修剪栽桑和除草松土施肥的场景,临近冬至前夕笔者在涧池五坪村看到的一幕,正是涧池镇打造“桑蚕特色村”、发展蚕桑产业助力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今天,笔者就和你一起分享养蚕大村,探访其发展秘诀。
推进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建立和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密植桑、简养蚕,二十七八天见现钱。”这些顺口溜,形象地道出了蚕农们的心声。 笔者一边和村支部郭昌和聊养蚕事情,一边聊起当前全县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半岛体育,郭支书饶有兴趣的说到:“我们村里养蚕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而且我也是多年养蚕的,我今年就养了10张。作为一名老党员和支部,我的初心就是带头发展蚕桑产业,这也是县上提倡发展的产业,要让全村有劳动能力和贫困户靠养蚕一步步摆脱贫困,迈上幸福小康康庄大道。” 很多年前五坪村素有“养蚕大村 ” 之美称,养蚕是大部分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前些年一度因管理技术不到位、桑苗老化、蚕茧价格低迷等原因,导致蚕农收入不稳定,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度陷入滑坡困境。 ”郭支书如实的说到。 在脱贫攻坚的当下,勤劳朴实的全村群众围绕“科技兴蚕、蚕桑脱贫、蚕农增收”发展思路,革新传统种养模式,实施“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机制,推进“绿叶银丝织锦绣、栽桑养蚕造富路”工程,探索出“经营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之路,担当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使命。 为贫困户寻求安居乐业之地,打造幸福小康村庄,发展养蚕助力贫困群众致富,这是村三委班子始终不变的初心。“为了发展蚕桑产业,壮大群众养蚕户数,白天忙于脱贫攻坚事,晚上和村干部跑遍了全村12个小组454户常住户,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我反复宣传,细致入微宣讲养蚕既能致富又能照顾家庭,经过不懈努力,初心想法终于得到了村民认可。”县教体科技局派驻该村徐磊欣慰的说。
如今五坪村以更坚定的意志,更稳健的步伐,不断激发贫困户的养蚕热情,增强输血造血能力,帮助贫困户巩固脱贫成果,向着幸福的小康之路砥砺前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五坪蚕桑产业助力脱贫”成果丰硕。 驻村工作队员文尚贵说:“自去年实施大规模养蚕以来,村上经常请专家、技术人员在村部开展技术培训会,走进田间地头,讲解修剪、桑园施肥等技术,破解技术难题,现在风险大大降低了,蚕茧质量高多了,价格也很不错。村里除了无能户、五保户外,80%以上家庭都在养蚕,最大的户一次养5张,一年五次也就20张左右,收入很不错。” 为了壮大产业规模,组织养蚕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引进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促进蚕桑业提质增效。徐磊告诉我们:“通过2018年探索实践后,群众养蚕意愿更高了,部分外出务工的也回乡养蚕,很多农户愿意把好田地改成种桑园,于是今年我们凭借良好势头,村委会班子还决策提出了“栽桑一千亩、养蚕一千张、人均增收一千元”的“三个一千”的发展目标。” 不忘初心做大做强产业,初冬时节全民行动建园栽桑、桑园管理、制作蚕台、修建蚕室场景都历历在目、如火如荼。话说千遍,不如做给群众看,如今“三个一千目标”在五坪村不是口号,优质培育原有800亩桑园,新建高产密枝桑园200亩正在紧锣密鼓栽种,挂牌养蚕大户年均养蚕10张以上30户,全村全年养蚕1000余张。
翠绿欲滴的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白胖慵懒的蚕宝宝在小屋哗哗进食,蚕农们挥动着灵巧的双手,清理蚕沙,精心喂食,眼角眉梢遮掩不住心中的喜悦,这是笔者在蚕农养蚕时看到五坪村小蚕共育基地见到的情景。 郭昌和告诉我们:“两年前村里虽然养蚕人也很多,但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群众养蚕技术传统落后,消毒技术也跟不上,养好小蚕一半收,特别是在幼蚕和二龄期间容易得病,加之传统养蚕工具费时费力,所得利润不高,导致养蚕人积极性不高,不成规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带着疑问我们一直寻找答案,寻找现代养蚕技术和降低成本提高蚕农积极性。徐磊说:“为壮大产业、扩大规模养蚕,村委班子成员积极探索,从书籍和外地养蚕地方寻找良方,推行小蚕共育模式,解决了小蚕分养易得病的问题。” “小蚕共育”服务,好养时短质量高。蚕农从订种、头龄、二龄、三龄、四龄到上架成茧等过程,蚕食桑后,幼虫生长迅速,一头蚕从孵化至吐丝结茧,大约3至5天蜕一次皮,共需约22至28天,一般经4次眠和蜕皮,蚕农最担心的是前期幼蚕生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让养蚕大户、且有一定技术的建立了3个“小蚕共育”服务部,根据蚕农定单数直接把蚕种送到小蚕共育服务部,按照技术要领喂养到二龄后,分发到养蚕户,蚕农就自己养直到蚕成熟变茧。
今年已经是64岁的五坪村小学退休教师文尚贵,他家对养蚕有一定经验,五坪村作为县教体科技局挂联帮包单位,2018年把文老师聘请为该村驻村工作队员,说起小蚕共育模式,他很有底气的说:“该村探索小蚕共育模式已经成熟,每次育小蚕时,我就经常到3个服务部巡回检查指导送蚕药,定期让他们对蚕具、蚕室、蚕食进行消毒,一个步骤都不少。从头龄到二龄,每张成本价80元,合作社补助30元,蚕农领回家养每张只交50元就可以了。” 该村一组村民赵富刚家就是3个小蚕共育服务站之一,也是养蚕大户,他媳妇告诉我们:“养蚕每一个阶段对桑叶消毒都有不同要求,经常有农技员面对面、手把手教我们,只要肯学新技术容易掌握。合作社免费提供蚕药和蚕具,今年我养小蚕5次,共育小蚕200张,每次从头龄到二龄大概12天左右后发到养蚕户上自己养,就这我就挣了16000余元,加上我也养蚕卖鲜茧,一年算下来收入也就4万多。” 徐磊说:“通过‘支部+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车间+贫困户’经营和‘小蚕共育’模式,推动了蚕桑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让群众养蚕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养蚕方式,劳作强度大,尤其是四龄期的大蚕饲养,需一周的时间,平均每张种每天需桑叶100斤以上,每天需喂叶3次,除沙、蚕体蚕座消毒一次,蚕箔的往返端放日达200次左右,费时费力,使许多老、弱、幼、残望而生畏,到上蔟时,更需一箔一箔的选捉熟蚕,忙的精疲力尽,致使许多经历了传统养蚕的人不愿涉足,望蚕心叹,时间长了,蚕农积极性就不高了。”郭支书介绍到。
省力降本用蚕台,自动上蔟效益好。为改变传统且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难题,有近20年养蚕经验的郭昌和于2007年从自家的蚕室蚕具革新入手,就地取材用竹子做原材料,研发出便于操作省时省力成本低廉、集养蚕和自动上蔟标准化省力化新蚕台,一项技术革新就此悄然的诞生了。 “自从村里大规模发展养蚕后,为减少成本和劳动力,我将原来用传统蚕箔和蚕架都丢了,都换成了自己制作新式蚕台,我今年全年养了10张,与以前相比,在人力上节省了不少,感觉也不是很累。”九组村民刘光友微笑的说。 该村使用蚕台推广后得到广泛关注。郭支书说:“推广养蚕蚕具革新后,蚕农兴桑养蚕积极性和生产效益都提高了,本县养蚕的镇村和省市专家亲临调研观摩,也得到了全国蚕桑泰斗鲁成教授、省蚕研所所长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并赢得了2015年4月国家蚕桑技术研究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汉阴召开年会,近百名人员参观高度称赞。” 绿叶银丝织锦绣,小蚕共育和新式蚕台的使用开启了农民致富幸福大门,种桑、养蚕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凝聚了世世代代蚕业人的智慧与信念。如今半岛体育,蚕桑在五坪村再次亮眼,逐步走向专业化、科技化,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必须考虑作物种植适宜土壤环境、市场销售和各类风险等情况,群众最担心的就是产后销售困惑。拥有多年养蚕经销经验的郭昌和意识到,必须建立养蚕合作社和找准市场销售公司,风险由合作社和收购公司共同承担,群众就放心了。 想到就必须做到,郭支书担任起建合作社牵头人,用村集体资金3万余元和县教体科技局帮扶的4万余元在家门口先建起了养蚕合作社及收烘茧站,并挂牌组建了“小蚕共育部、烘茧加工部、物资供应部、财务管理部、经营销售部”五部,实现了“有产业、有资金、有组织、有规章、有前景”的五有蚕桑合作社,让群众不出村就能销售蚕茧,吃上了“定心丸”。 “合作社在运作中实施“订种、催青、共育、发放、收购鲜茧与销售”的“六统一”,并为分散养蚕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将每户的小生产联合起来,让农户牢牢抱成团,以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合作社主要从事指导建桑园、小蚕共育、销售经营,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徐磊向笔者介绍到。 为有效防控市场风险,郭支书想到只要能增加蚕农收入,多方考察市场和多家收购公司诚信,最终与安康宝业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蚕茧收购协议,从协议中看到,郭支书是把大部分价格风险让公司承担,并且规定每季度收购前公司必须先打款50万元到合作社账上,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对方格蔟茧以高于传统塑料簇茧每公斤2元的收购签约合同。据郭支书介绍,虽然与公司签订了合同,如果别的公司收购价格要的高话,我就卖到别的公司,保证蚕农利益不受损失。
推行‘三变改革’是当前提高资源资产价值和群众入股分红有效途径,该村将村集体资金挤出50万元注入合作社,并积极动员蚕农入股加入合作社。 徐磊介绍到:“当时90%以上群众不愿意将自己积蓄入股,担心无利可分,经过多次到群众家庭做工作,宣传入股分红办法,动员养蚕大户带头入股,最少的入股100元,最多的5万元。” 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难的,但在挂联单位教体科技局、村班子成员共同的宣传下,落实包桑苗、包蚕种、包器具、包技术、包销售“五包到户”,确保家家有桑养蚕无忧,农户只需做到出地栽桑、出人养蚕、出房育蚕。如今有145户蚕农、2户企业社员和村集体加入合作社,注册成立的总额100万元的桑蚕专业合作社有条不紊的运作,全村108贫困户享受政府“三个一”政策配股入社,其中34户贫困户带资加入合作社。 入股如何分红?如何让老百姓劳动成果得到较高价值?如何将合作社赚回的红利最大化让给群众和贫困户?我们在和徐磊交谈中得到了答案,他介绍到:“作为蚕农、实际上收获的是“1+2”收入机制,1指的是蚕农将鲜茧直接按市场最高价格卖到合作社得到收入,2是指两次分红,合作社将收购鲜茧烘干后的干茧卖到公司得到利润,合作社只留20%作为风险基金,一份从剩余利润的40%按照蚕农卖到合作社鲜茧数量进行分红,另一份是拿出剩余利润的40%按照蚕农入股数额分红。” 该村二组贫困户曹宗香一家前几年靠夫妻两人在外务工,积蓄也没多少,家中砖混二层楼房分四期才建好,这几年在村里动员下夫妻开始养蚕,说起二次分红,曹宗香面对笔者虽然笑容满面,2018年就脱贫了,但从内心看得出还是有点遗憾的是看到分红利时她当初入股太少了。她如实的告诉笔者:“当初只入股100元,今年三季共养蚕8张,由于有技术员指导,鲜茧大约接近1000斤半岛体育,卖了17000多元,政府还给了3000元奖补,还有卖鲜茧和入股分红返利共计433元,总的算起来比在外务工强多了。”
合作社发挥养蚕大户带动周边贫困户,五坪村一组非贫困户赵春刚一家3人,女儿在上大学,他和妻子陈巧凤两人今年养蚕5次共15张,鲜茧卖了2.7万元,入股100元分红利700多元,而且勤劳朴实夫妻俩还参入到合作社务工分茧和烘干茧,全年务工收入11000余元,今年还被镇政府表彰为勤劳致富能手。 大户心动,因标准化专业化的养蚕新技术得到推广,蚕茧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市场前看好,农户积极性高。该村二组养蚕大户陈善铁更是有冲劲,养蚕规模越来越大,他微笑的说:“村里大力发展蚕桑,还有政策扶持,自己田地有5亩全是桑园,还通过每亩100元流转无能养蚕户的坡地2亩栽种引进桑树新品种“强桑1号”和“农桑14号”,今年共养蚕5批次13.5张,卖了2.5万元,在合作社入股1000元,春夏秋三季分红返利共计750元。” 群众联动,千丝万缕“织”出富民路,五坪村在发展蚕桑征程上,在新型蚕具的推广养蚕、蚕桑副产品的销售、带贫致富等方面的实践,2018年发种906张,产值195万元,带动34户贫困户养蚕126.5张,蚕农户均收入13700元,26户贫困户依托养蚕实现增收脱贫。今年成绩更是喜人,开展养蚕技术培训750余人次,全村发展桑园超过1000亩,养蚕超过了1000张,实现产值200多万,挂牌养蚕大户30户,带动38户贫困户均增收0.8万元,加之蚕茧价格稳中有升,合作社毛利润达11.5万元,累计给蚕农分红、返利7.22万元,蚕农实现 了 收益 最大化。 潮起潮落话蚕桑,五坪村通过一系列新的养蚕技术,并与农民建立合作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蚕桑产业大有重振雄风之势,举全村和帮扶部门之力,围绕“生产基地化、发展规模化、依靠龙头和科技带动,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思路,把发展壮大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来抓,掀起了蚕桑产业发展新。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五坪村打造“桑蚕特色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必将实现从“夕阳”到“朝阳”的华丽转身。
一是坚守初心不变。支部班子成员齐心协力以当地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出发点,凭借脱贫攻坚利好时机和全县大力发展“三个一”产业机遇,担当尽责,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迈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发展一项产业成败最终取决于市场这支无形之手,该村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掌握市场动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提高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拉长产业项目链条,加强信息引导、产销对接和科技支撑,走上了产业链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利益共享。唱响产业扶贫的大合唱,牢固的利益联接机制是实现产业扶贫持续发力的稳定剂。该村把共享理念贯穿到扶贫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引导贫困农户与合作社之间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关系,一切利益为群众考虑,提高群众支持参与产业发展积极性。
四是实现稳扎稳打。按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依照政府引导、支部引领、贫困户参与、干部担当的机制,因地制宜,科学决策,规范管理,不搞政绩工程,本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了“勇立潮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