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半岛体育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
邮箱:1587056955@qq.com
更新时间:2024-09-10 05:30:11
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六十载写就橘颂新篇章五金2000多年前,屈原为故乡秭归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独立不迁”,千百年来秭归始终带着橘的印记。
章文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1962年他第一次走进秭归,随后的60余年间,这所学校的4代科学家接续奋斗,让秭归真正戴上了“中国脐橙之乡”的桂冠。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村民何明国家里,一棵百年老树见证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大半个世纪的默默奉献。
1978年,章文才为这棵老树嫁接上了从国外引进的罗伯逊脐橙枝芽,当年结出的果子就卖了2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2004年,这棵树上又嫁接了章文才的学生邓秀新院士培育的伦晚脐橙,新品种每年可卖七八千元,“好的果子可以论个卖”。
这棵不断开枝散叶的老树,也映射了邓家坡村的变迁,因橘而兴,成为秭归甚至湖北第一个脐橙“亿元村”。
60多年来,秭归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柑橘研究的试验田,在那里,靠着不断创新的栽培、贮存、运输技术,催生了一幅小小柑橘和12个“亿元村”的神奇画卷,崛起了我国首个“四季有鲜橙”的县域产区,储备了柑橘品种资源126个,攥牢了柑橘种业的“中国芯片”。
《橘颂》给秭归“标注”的柑橘种植历史是2000多年,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秭归与“柑橘之王”脐橙并无多大联系,当地橘农主要种植的是普通柑橘,果实籽多,在国内没什么名气。
“是‘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把脐橙与秭归联系在了一起。”秭归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崔治龙回忆说。
《秭归县志》记载,1962年11月8日,在充分调研秭归柑橘生产情况后,章文才认为,秭归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脐橙,沿江两岸发展脐橙大有可为。他为秭归描绘了第一张柑橘“三化”蓝图——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
从此,章文才几乎每年都要来秭归,向农民传授脐橙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秭归柑橘产业走上漫长而艰难的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之路。
1967年,章文才与当地农技员宋鸿虎等闲聊时得知,他们1966年冬天在龙江四队建有一个两丈多深的地窖,贮藏柑橘一万多公斤第二年出售,好果率达70%,价格还翻了一番。
他立即赶到,深入地窖察看后,确认这是个实用的好办法。同时建议改进地窖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让其与外界通风,从而提高好果率。
章文才连夜绘出改造草图,指导柑橘专业队员建造地下通风贮藏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当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地下通风贮藏窖。当年,包括龙江四队在内,整个龙江大队建起的改良型地窖有3个。经实践,好果率提升至90%以上。
1977年1月,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柑橘树受冻严重,部分地区柑橘产业甚至濒临毁灭。彭家坡村总共180亩地的广柑就是在那一次冻害中全部冻死的。
绝处逢生。为了帮助秭归柑橘产业重整旗鼓,章文才为秭归一次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指导秭归建设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村便是4个试点之一。秭归“当家”脐橙品种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文才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
彭家坡村老支书彭洪国已年逾古稀,但总会想起1978年11月章文才第一次到彭家坡村时的嘱托,他把脐橙种植技法编成了顺口溜——“先开田,再种树。一年栽树,三年挂果,五年丰收”。
乡亲们心里却在打鼓——2000多年来,当地流传着“柑八年”的古谚,种树八年才结果。有人质疑说:“三年只要结一个果果,我手掌心里挖四两精肉你们吃。”
当年7月,只念过小学的彭洪国因为年轻又是村干部,被选送到华中农业大学培训了3个月,系统学习柑橘种苗选育、种植管理、病虫害治理等知识。随后,在章文才教授的多方协调下,彭洪国跟随秭归时任县委田太炳到美国的脐橙园考察了5天。
回来后,彭洪国砍掉了自家一亩二分田的黄豆和高粱,又在水稻田种上脐橙,第二年这里开花了,第三年他就在自家地里收获了91公斤脐橙。
也就是从那时起,村民尝到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甜头,华中农业大学来的师生,被大家称为“来送钱的财神”。
1995年,秭归被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人说,这是章文才带来的。因此,秭归人尊章文才为“橘翁”。“橘翁”帮助秭归实现了柑橘产业的第一次跨越。
章文才先生也培养了大批果树园艺人才,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我国园艺学界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几十名研究生。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我国最早的果树学博士点,并在80岁高龄时,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位果树学博士。
当时,江西赣南兴起大规模的脐橙产业,而我国加入WTO在即,秭归脐橙面临赣南脐橙和洋脐橙的“两面夹击”。
邓秀新结合自己的“柑橘优异品种的创新选育及推广”等课题,在秭归选育、推广早熟、晚熟的高品质品种。
他实地调查发现,三峡库区蓄水后,冬季从海拔180米到35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箱”,有利于柑橘成熟后自然存放,挂树越冬。
在盛产柑橘的秭归,他带领团队利用这个“湖北冬暖中心”的特殊气候优势,选育了“伦晚脐橙”等晚熟品种,还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最终实现该品种成熟后最晚可到次年6月底采摘,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错开了脐橙大规模上市时间。
“秭归推广晚熟新品时,曾大量出现掉果问题。”湖北省现代农业体系柑橘创新团队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刘继红教授介绍,在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科研团队攻克冬季落果、枯水等难题,秭归脐橙获得越冬“神技”,奠定大规模发展晚熟品种的产业基础。
秭归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光国介绍,全县经过技术创新和布局调整,在海拔600米左右地区,种“九月红”等早熟品种,10月底到11月初成熟;中海拔地区种“长红”“纽荷尔”等中熟品种,11月上旬到12月底成熟;在海拔300米以下地区,种“红肉”“伦晚”等晚熟脐橙,次年1月到5月采摘。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长江三峡的特殊河谷冬暖气候资源优势变成四季产鲜橙的经济优势。
张光国手中有一组数据:秭归晚熟脐橙平均单产从过去每亩不足1500公斤,增至每亩2500公斤,为农户增收近六成,成为全国首个“四季鲜橙”产区,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在刘继红教授看来,这背后,华中农业大学的柑橘团队从“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开始,到邓秀新院士、70后“长江学者”程运江教授,再到如今的一批80后、90后教授,全校有400多人长期从事柑橘研究,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一代代秭归橘农把求索的足迹印在沃土上,才成就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金秋时节,三峡库首秭归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江两岸的橙树被沉甸甸的黄金果——秭归脐橙压弯了枝头,与一江碧水相映成画。
没有人能想象,昔日秭归的光景:八山半水一分半田,22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到处都是石头。
华中农业大学老一代科学家有个集体记忆——为了讨生活,秭归人在很陡的坡地上先用石头垒平一小块地,然后一背篓一背篓往上添泥土,如此一层一层垒,修工梯田。一亩这样的梯田需要600多个劳动日才能完成。有老科学家说:“远远望去,就像是石头上长出了果树,工程壮观,令人动容!”
譬如,三大险滩之一的泄滩所在村落陈家湾地势陡峭,坡度最高可达70度。有人形容,“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上山碰鼻子,下山杵腿子”。
今年5月25日,陈家湾村夏橙开园。绵延的山坡上,清香的橙子挂满枝头,一辆辆货车排队等候,农户忙碌不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技术,陈家湾512户村民在“挂壁山”上发展出夏橙7458亩。2022年,夏橙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
“上海大,北京富,比不上秭归的几棵树”。橙子价格一路看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当地果农中听到的这个顺口溜神气十足。
这个来自泄滩的新民谣,有一个出处:有位老人在家种橙子,儿子接他到上海去享福他不去,因为在家里一年收入150万元。
事实上,亿元村在秭归早已不稀奇。2018年,伦晚丰收,售价最高达8元/斤,邓家坡村成为全国首个脐橙产业“亿元村”。伦晚第一村、长红第一村、纽荷尔第一村……如今在秭归,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共有12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伊华林介绍,从最开始的栽培品种单一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到现在的品种多样化,“秭归是目前国内脐橙品种更新换代最成功的一个产区”。
数十年如一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四代科学家和秭归千千万万橘农一起,用智慧与汗水“捧”出了秭归脐橙这颗峡江“金”果;一根网线,则让秭归脐橙从峡江走向了世界。全县催生了电商企业2600家、网店80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年销售额超35亿元。秭归脐橙“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成为现实。
一橙带动百业兴。今天的秭归,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约10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全县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从事柑橘产业,26万人搭乘“橙色列车”增收致富。青山绿水、漫山橙色,成为推动秭归乡村振兴的亮丽色彩。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00多年前,屈原为故乡秭归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独立不迁”,千百年来秭归始终带着橘的印记。
章文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1962年他第一次走进秭归,随后的60余年间,这所学校的4代科学家接续奋斗,让秭归真正戴上了“中国脐橙之乡”的桂冠。
在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村民何明国家里,一棵百年老树见证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大半个世纪的默默奉献。
1978年,章文才为这棵老树嫁接上了从国外引进的罗伯逊脐橙枝芽,当年结出的果子就卖了2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收入;2004年,这棵树上又嫁接了章文才的学生邓秀新院士培育的伦晚脐橙,新品种每年可卖七八千元,“好的果子可以论个卖”。
这棵不断开枝散叶的老树,也映射了邓家坡村的变迁,因橘而兴,成为秭归甚至湖北第一个脐橙“亿元村”。
60多年来,秭归就是华中农业大学柑橘研究的试验田,在那里,靠着不断创新的栽培、贮存、运输技术,催生了一幅小小柑橘和12个“亿元村”的神奇画卷,崛起了我国首个“四季有鲜橙”的县域产区,储备了柑橘品种资源126个,攥牢了柑橘种业的“中国芯片”。
《橘颂》给秭归“标注”的柑橘种植历史是2000多年,但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秭归与“柑橘之王”脐橙并无多大联系,当地橘农主要种植的是普通柑橘,果实籽多,在国内没什么名气。
“是‘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把脐橙与秭归联系在了一起。”秭归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崔治龙回忆说。
《秭归县志》记载,1962年11月8日,在充分调研秭归柑橘生产情况后,章文才认为,秭归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植脐橙,沿江两岸发展脐橙大有可为。他为秭归描绘了第一张柑橘“三化”蓝图——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
从此,章文才几乎每年都要来秭归,向农民传授脐橙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秭归柑橘产业走上漫长而艰难的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之路。
1967年,章文才与当地农技员宋鸿虎等闲聊时得知,他们1966年冬天在龙江四队建有一个两丈多深的地窖,贮藏柑橘一万多公斤第二年出售,好果率达70%,价格还翻了一番。
他立即赶到,深入地窖察看后,确认这是个实用的好办法。同时建议改进地窖,让其与外界通风,从而提高好果率。
章文才连夜绘出改造草图,指导柑橘专业队员建造地下通风贮藏窖。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在当地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地下通风贮藏窖。当年,包括龙江四队在内,整个龙江大队建起的改良型地窖有3个。经实践,好果率提升至90%以上。
1977年1月,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柑橘树受冻严重,部分地区柑橘产业甚至濒临毁灭。彭家坡村总共180亩地的广柑就是在那一次冻害中全部冻死的。
绝处逢生。为了帮助秭归柑橘产业重整旗鼓,章文才为秭归一次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指导秭归建设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村便是4个试点之一。秭归“当家”脐橙品种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文才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
彭家坡村老支书彭洪国已年逾古稀,但总会想起1978年11月章文才第一次到彭家坡村时的嘱托,他把脐橙种植技法编成了顺口溜——“先开田,再种树。一年栽树,三年挂果,五年丰收”。
乡亲们心里却在打鼓——2000多年来,当地流传着“柑八年”的古谚,种树八年才结果。有人质疑说:“三年只要结一个果果,我手掌心里挖四两精肉你们吃。”
当年7月,只念过小学的彭洪国因为年轻又是村干部,被选送到华中农业大学培训了3个月,系统学习柑橘种苗选育、种植管理、病虫害治理等知识。随后,在章文才教授的多方协调下,彭洪国跟随秭归时任县委田太炳到美国的脐橙园考察了5天。
回来后,彭洪国砍掉了自家一亩二分田的黄豆和高粱,又在水稻田种上脐橙,第二年这里开花了,第三年他就在自家地里收获了91公斤脐橙。
也就是从那时起,村民尝到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甜头,华中农业大学来的师生,被大家称为“来送钱的财神”。
1995年,秭归被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人说,这是章文才带来的。因此,秭归人尊章文才为“橘翁”。“橘翁”帮助秭归实现了柑橘产业的第一次跨越。
章文才先生也培养了大批果树园艺人才,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我国园艺学界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几十名研究生。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国家重点学科和我国最早的果树学博士点,并在80岁高龄时,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位果树学博士。
当时,江西赣南兴起大规模的脐橙产业,而我国加入WTO在即,秭归脐橙面临赣南脐橙和洋脐橙的“两面夹击”。
邓秀新结合自己的“柑橘优异品种的创新选育及推广”等课题,在秭归选育、推广早熟、晚熟的高品质品种。
他实地调查发现,三峡库区蓄水后,冬季从海拔180米到350米之间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箱”,有利于柑橘成熟后自然存放,挂树越冬。
在盛产柑橘的秭归,他带领团队利用这个“湖北冬暖中心”的特殊气候优势,选育了“伦晚脐橙”等晚熟品种,还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最终实现该品种成熟后最晚可到次年6月底采摘,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错开了脐橙大规模上市时间。
“秭归推广晚熟新品时,曾大量出现掉果问题。”湖北省现代农业体系柑橘创新团队研发首席专家、华中农业大学刘继红教授介绍,在现代农业(柑橘)产业技术体系、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科研团队攻克冬季落果、枯水等难题,秭归脐橙获得越冬“神技”,奠定大规模发展晚熟品种的产业基础。
秭归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光国介绍,全县经过技术创新和布局调整,在海拔600米左右地区,种“九月红”等早熟品种,10月底到11月初成熟;中海拔地区种“长红”“纽荷尔”等中熟品种,11月上旬到12月底成熟;在海拔300米以下地区,种“红肉”“伦晚”等晚熟脐橙,次年1月到5月采摘。
以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长江三峡的特殊河谷冬暖气候资源优势变成四季产鲜橙的经济优势。
张光国手中有一组数据:秭归晚熟脐橙平均单产从过去每亩不足1500公斤,增至每亩2500公斤,为农户增收近六成,成为全国首个“四季鲜橙”产区,实现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在刘继红教授看来,这背后,华中农业大学的柑橘团队从“中国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开始,到邓秀新院士、70后“长江学者”程运江教授,再到如今的一批80后、90后教授,全校有400多人长期从事柑橘研究,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一代代秭归橘农把求索的足迹印在沃土上,才成就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金秋时节,三峡库首秭归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江两岸的橙树被沉甸甸的黄金果——秭归脐橙压弯了枝头,与一江碧水相映成画。
没有人能想象,昔日秭归的光景:八山半水一分半田,22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到处都是石头。
华中农业大学老一代科学家有个集体记忆——为了讨生活,秭归人在很陡的坡地上先用石头垒平一小块地,然后一背篓一背篓往上添泥土,如此一层一层垒,修工梯田。一亩这样的梯田需要600多个劳动日才能完成。有老科学家说:“远远望去,就像是石头上长出了果树,工程壮观,令人动容!”
譬如,三大险滩之一的泄滩所在村落陈家湾地势陡峭,坡度最高可达70度。有人形容,“山尖像锥子,山脊像刀子。上山碰鼻子,下山杵腿子”。
今年5月25日,陈家湾村夏橙开园。绵延的山坡上,清香的橙子挂满枝头,一辆辆货车排队等候,农户忙碌不停,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依托华中农业大学团队的技术,陈家湾512户村民在“挂壁山”上发展出夏橙7458亩。2022年,夏橙综合产值突破1亿元。
“上海大,北京富,比不上秭归的几棵树”。橙子价格一路看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当地果农中听到的这个顺口溜神气十足。
这个来自泄滩的新民谣,有一个出处:有位老人在家种橙子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儿子接他到上海去享福他不去,因为在家里一年收入150万元。
事实上,亿元村在秭归早已不稀奇。2018年,伦晚丰收,售价最高达8元/斤,邓家坡村成为全国首个脐橙产业“亿元村”。伦晚第一村、长红第一村、纽荷尔第一村……如今在秭归,脐橙产值过亿元的村共有12个。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伊华林介绍,从最开始的栽培品种单一,到现在的品种多样化,“秭归是目前国内脐橙品种更新换代最成功的一个产区”。
数十年如一日,华中农业大学的四代科学家和秭归千千万万橘农一起,用智慧与汗水“捧”出了秭归脐橙这颗峡江“金”果;一根网线,则让秭归脐橙从峡江走向了世界。全县催生了电商企业2600家、网店80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年销售额超35亿元。秭归脐橙“今天在树上,明天在路上,后天在舌尖上”成为现实。
一橙带动百业兴。今天的秭归,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约10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全县90%的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70%以上的人口从事柑橘产业,26万人搭乘“橙色列车”增收致富。青山绿水、漫山橙色,成为推动秭归乡村振兴的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