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半岛体育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双凤桥94号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
邮箱:1587056955@qq.com
更新时间:2024-04-16 06:15:5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下几千年,炎黄子孙在黄河岸边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孕育出灿烂的黄河文化。如今的黄河岸边,万千人民群众伴着大河汤汤送流水,创造新的业绩,追求更美好的人生,传承着、创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黄河文化。本报特从沿黄地市选取了8个普通人物,有守护黄河安澜的治黄人,有生态廊道的建设者,有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也有在黄河边从事农家乐的村民等,听听他们讲述近年来黄河环境的变化,也听听他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享受更好的生活。
滚滚大河,穿龙门、越潼关,一路奔腾至三门峡谷。这里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是保障黄河安澜的关键一环,也是夜坚守奋斗的地方。
我是三门峡水力发电公司水工中心运行二值的闸门运行工,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是我和同事们的首要任务。平时,我们承担着三门峡水利枢纽26个孔(洞)闸门启闭,13台防汛电源设备和2台清污设备的运行、保养、维护以及防洪、防凌、清污等工作任务。
我的主要工作是进行闸门运行,操作450吨门机,这项操作直接关系着枢纽闸门的安全起落。沿着狭窄的门机楼梯向上攀爬,到达距离地面10余米高空、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司机室,我需要熟练且精细地进行底孔闸门启闭的操作。
看似只是简单的操作手柄,但无论是门机的行进、大钩的升降,都需要百分之百精准。一次指令的完成需要坚持数小时,是技术与耐力的“硬核”考验。守护黄河安澜,保障三门峡枢纽防汛安全,需要用娴熟精准的操作和勇敢坚毅的驻守来迎接一次次的考验。
除此之外,为保障汛期工作安全,我们平时还需要认真检查防汛电源设备,做好设备巡检、维护保养。尤其是每年进入6月汛期以后,根据防汛调度指令,我们要随时应对洪水来袭,时刻保持警惕,做好24小时防汛值班工作。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一接到上级调度指令,就要及时完成指令并启闭闸门,全力以赴确保黄河安澜。
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沿黄公路改造带来便利交通,运行值班室重新装修,管理工作信息更加全面,管理效率和水平大大提高。随着黄河治理工作推进,洪水风险显著降低,黄河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枢纽之下,大河的每一次脉动,都牵动着枢纽之上每一颗坚定迎战的心。守护黄河安澜,我们一直在坚守。(本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整理)
1997年,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截流之后,家门口的这段黄河形成了一个272平方公里的大水库。俗话说靠水吃水,能不能在这水上做点文章,让老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呢?
由以前的土里刨食改为水里淘金,村民的思想观念一时半会儿拐不过弯,更何况养鱼是需要投资的,当时很多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没有钱投资养鱼。
我就一趟趟往镇里和银行跑。经过镇里多方协调,银行同意给村民提供小额。养鱼这个“事业”总算开始了。
最先养鱼的几家很快见到效益了,不仅当年就还完了、收回了成本,而且收入可观。第二年,不用动员,好多村民都开始养鱼了。由村里担保,银行一下子为村里发放1750万元,村民由不敢养到大胆养,最高峰时全村的养鱼户达148户,网箱达1万多箱,生意最好的一家年收入达到40万元。
但是,在网箱养鱼的过程中,鱼类粪便和饵料残渣会对水质造成污染。2017年,根据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从事网箱养殖。这无疑给了村民当头一棒。
当时在给村民读有关法律规定的时候,我是忍着泪在读啊!但群众都很明理,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黄河的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虽然心疼,还是把网箱都拆除了。
禁止网箱养鱼后,我们该咋办?还是得用这片水域做文章。好多养鱼户家里都有渔船,经过协商,我们成立了野生鱼捕捞队,在每年黄河禁渔期的时段外在库区里作业。虽然鱼的产量没有以前高了,但由于库区里的水质更好了,捕捞的野生鱼品质更高,收入也“跟”上去了。
2021年,俺村投入50万元专门建了一座容量达100吨的冷库,捕捞回来的鱼可以随时入库保鲜,经过包装与加冰,当天就能发往全国各地,从而实现水产品增值、渔民增收。
黄河的水质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现在来俺村钓鱼、旅游、露营、骑行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民们发展宾馆、民宿和其他产业,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了,黄河是俺村的幸福河!(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整理)
现在,黄河岸边的洛阳华洋生态科技园春天看花、夏秋有果、秋天赏叶、冬季常青,成了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然而眼前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寸草难发生砾石”,曾是20年前这片荒山的线年,为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我作为北京一家公司的代表,被派到新安县石井镇拴马村,从事保护黄河绿化基地开发工作,并在此打造华洋生态科技园。
2004年春,生态园开园后的第一个植树季节。为了找到适合种植的油松树苗,我带领技术人员一天驱车1000多公里,辗转江苏沭阳、陕西西安、河南安阳。
说苦,曾是苦不堪言。植树条件很差,就四处找专家“破题”;没有住处,把园区内废弃的窑洞进行修缮并作为根据地,一住八年;没有饮用水,就把废弃的煤窑井水作为饮用水;没有路,就用挖掘机推开环山路;没有电,就请电力部门设法把电架到园区……
20年来,黄河岸边的植树事业从未停止。我们在黄河两岸完成了千亩荒山的绿化,种植120余种40万株苗木,荒山造林成活率超过90%,形成了以油松、雪松等生态树为主,以杏李、杜仲等经济林为辅,生态林和经济林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
说甜,“梳妆添绿”母亲河也让附近的村民尝到了甜头。2003年至今,生态园在当地累计用工30余万人次,用工和工资支出3000多万元,解决了周边30多户村民的长期就业问题;引进的美国杏李果树在当地得到广泛推广,为群众找到致富门路。
“我今年54岁了,看到黄河岸边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到很自豪。只有把荒山变成青山,再变成金山银山,老百姓的收入才会不断提高。”为助力乡村振兴,华洋生态科技园不仅培养当地村民植树造林、园林管理、果树修剪的技能,还在商务礼仪、餐饮服务、卫生管理等方面对村民进行专业培训。
如今,四季常绿、花果满园的华洋生态科技园,成了河南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河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成为集红色基因、绿色发展和黄河文化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会议培训中心和母亲河畔的生态休闲农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黄河岸边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田宜龙 王雪娜 本报通讯员 高月 整理)
为了让家乡不再受黄河泛滥之苦,我和我爷爷贾维章、父亲贾国安祖孙三代一代接一代守护着一段长1600米的黄河第一道防护大堤——北围堤。
相比伏汛而言,黄河秋汛次数不多。现在主要是查看堤防上是否存在隐患。汛期,就吃住在大堤上,得时刻关注汛情;备汛时,就寻找薄弱环节,除草、种树。守堤人的活儿虽有些枯燥,但很有意义——守好堤就是守住了身后的父老乡亲!
我从小就跟着俺爷生活在大堤边。他常给我讲守堤的故事,每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1958年,黄河中上游水位陡涨,造成1708个村庄被淹,78.06万人受灾。当时俺爷50多岁,跟几位村民跑去离家约5公里的老田庵村参加抗洪抢险,遇到周恩来总理接见抢修铁路桥民工。俺爷特别激动,暗自许下心愿:绝不让父老乡亲再受黄河泛滥之苦,一定要守护好北围堤。
俺爷这一守就是20多年。其间,他上堤捉老鼠,在河滩里撑船义务摆渡村民,为防风固沙,他靠一条扁担和一双瘦弱的肩膀,担水栽树,将大堤变成了一片丛林。
俺爷临终前给俺爸说:“大堤在,家才在。守大堤的任务就交给你了。”1983年,黄河再次发大水,俺父亲当时是溜村党支部,他带领着村民守护在防洪一线,确保了北围堤没有发生决口。
1995年,俺爸退休了。他主动担负了大堤守护人的责任,动员7位村民自费购买果树苗,将马车改装成拉水车。于是,肩挑、人扛,他们在大堤上栽下了果树,让曾经荒凉的大堤变成了“花果山”。
种果树固然可以带来一些经济效益,但黄河一旦泛滥,这些果树起不到很好的防护作用。后来我投资近2万元,在大堤上打井、铺设管道,购买了上万棵白杨树苗,将大堤变成了绿色防护长廊。
如今,我经常带着儿子贾超一起在大堤上检查隐患、锄草种树。有时候,我会问儿子今后是否会接过守护大堤的“接力棒”,他总是斩钉截铁地答:“肯定会的!守好大堤就是守好家,我一定会将‘守堤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守堤就是守家。”这句线多年,从俺爷传到我的孩子这辈,初心没有变,我们会继续守好大堤,人在,堤在!(本报记者 陈学桦 姬姣姣 整理)
我在黄河岸边工作生活了30多年半岛体育,从事雕刻雕塑创作,把已经失传的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重新恢复研制开发了出来。
制作黄河澄泥砚最关键的环节是选泥。要想做好砚必须选好泥。以前黄河河道里有很多垃圾,水质差,泥也不干净,百斤泥沙只能过滤出来五六斤澄泥砚原料,做出来的砚台质地粗糙,容易干裂。
随着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出来的泥沙过滤出来的原料多了,品质也提高了。现在制作出来的澄泥砚作品摸起来就像小孩的皮肤一样细腻,这也是生态持续改善最有力的证明。
在中国的四大名砚中,其他名砚都是由石头雕刻而成,唯独黄河澄泥砚是人工合成的。说来也奇怪,本来是一把泥,烧制成砚后,竟然重如石、细如玉,扣之若金声。而且还有其他一些适合做砚台的特性,视之光彩照人,贮墨不腐,不枯不冻,写字作画飘出阵阵清香。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对黄河澄泥砚十分珍视,或研墨、或把玩,爱不释手。这么一件好东西,制作过程却十分繁杂,从选泥到成品有18道工序。从配泥、制坯、设计,到雕刻、烧窑,环环相扣,每一环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砚台的质感、色泽与外观。
由于是烧制前雕刻,所以比起其他砚台,黄河澄泥砚更注重图案,讲究造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能融入作品,圆雕、浮雕、透雕、线刻等技法统统得以运用。
作为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黄河澄泥砚的创作也汲取了不少黄河元素。如今的郑州黄河滩地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湿地遍布,吸引了80多种鸟类栖身,还有不少小动物重新出现。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灵感,激励着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黄河澄泥砚作品。
我的另外一个工作重点就是传承黄河澄泥砚技艺。近年来,通过开设非遗课堂、非遗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先后使500多名学生掌握了澄泥砚技艺。我希望通过黄河澄泥砚这一载体,讲好黄河故事,把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下去。(本报记者 张建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冯刘克 整理)
我们这座总面积4600余亩的湿地公园,水域面积1400亩,共发现鸟类156种,是豫北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
看,前面那处湖面上空,有只斑鱼狗翠鸟悬停观望。当它发现水里的小鱼后,一个猛子扎进去就叼跑了。还有,旁边那只清脆鸣叫的伯劳鸟很有意思,它还会学狗叫吓唬猫呢!守护湿地8年多来,我也快成“鸟类专家”了,哪只是苍鹭、哪只是黑水鸡,听声音我就能分辨出来。
看,保护区芦苇荡西侧的湖中心芦苇旁有只青头潜鸭!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极危鸟类。10年前在我们这里首次发现,每年都在此繁育,最大观测数量超过68只。它原来只出现在湿地公园封闭管理的鸟类聚集区,如今很多区域都能看到。随着环境变好,不仅鸟类活动范围扩大了半岛体育,种类增加了,今年还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鵟呢!
陈桥镇陈桥村紧临黄河。20多年前,村东头的那片湿地还是当地居民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的“东大荒”“苇子坑”,原本2000余亩的湿地被过度开发得还剩不足400亩。1992年,陈桥村实施退耕还湿、植树造林,逐步将湿地面积扩展到了4000余亩,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给鸟类提供了一个栖息的家。如今,陈桥湿地内芦苇丛生,水草茂盛,被誉为“豫北白洋淀”。
2015年2月,我从苏州一家新能源公司辞职,返村开始湿地保护工作和濒危鸟类的观测保护。村里也很重视这块工作,成立了一支青年湿地巡护队,跟我一起每天保护湿地和鸟类。现在,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前来越冬、繁衍生息,像青头潜鸭、草鹭、震旦鸦雀这些国家保护鸟类还以陈桥湿地为家,从“候鸟”变成了“留鸟”。再等一段时间,候鸟大规模来此越冬,那场景才叫壮观呢!
湿地生态不断变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去年,封丘县争取到中央资金1.2亿元,通过河岸护坡、生态水系治理、种植苗木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湿地的生态环境。环保部门还专门配备了水质、土壤检测系统,对湿地环境实时监测。
我们保护湿地,也因湿地生态受益。陈桥村正在创建河南省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县里还依托湿地成立了旅游公司,利用好生态发展康养、文旅、研学,把资源变产业。我相信,我们的湿地“好风景”一定会变成乡亲们的致富“好钱景”!(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代娟 整理)
一周前,我从开封第一河务局局长调任开封黄河河务局副局长,虽然还在围绕黄河而工作,但离开了曾经日夜坚守的“第一线”,心中还是有诸多留恋与不舍。
黄河进入河南,从小浪底一路奔腾向东到开封,比城市地平面高出了10米左右,形成了独特的“地上悬河”。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开封黑岗口段就是“‘豆腐腰’里的‘豆腐腰’”,河水漫流,易成横河急冲堤坝,对城市构成了巨大安全威胁。加上河边过去治理不到位,曾经遍布养殖场、饭店、建筑垃圾等,环境脏乱差,村民苦不堪言。
2019年9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发出后,我和干部职工一下子来了精神,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着手谋划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再现黄河风光。
2020年年初,开封高标准谋划了黄河生态廊道项目,并于2月份率先启动了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总长21公里,面积3876亩。当时疫情暴发不久,给工作、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但为了黄河,我们还是克服一个个困难,把一个个美好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黑岗口黄河河势观测台及周边,从昔日的“脏乱差”到如今的“美如画”,俨然成了开封黄河段的“网红打卡地”。群众过去经过这里都得捂鼻子,现在自发而来的游客一批又一批,这里成为大家领略黄河风光、了解黄河历史文化的最佳位置,我们的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已成为公认的“开封黄河之窗”,造福了无数岸边群众。
开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数千年来与黄河荣辱与共、休戚相关。但只有在当下黄河人的手里,黄河安澜才得到了有效保障,流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坚持治理,久久为功,相信经过我们一代代黄河人的努力,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会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本报记者 龚砚庆 整理)
半个月前,在老村办了“摸鱼节”,是我最近最开心的事儿。那天,我喊了声“下吧!”50亩的鱼塘里顿时跳入五队人。他们有的绾起裤腿俯下身,有的整个人趴在水里,浑身是泥却笑得开心。一个小时内,鱼塘里“摸到了”的喊声此起彼伏,岸上拍照拍视频的人也笑个不停。
范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已在食用菌、温棚瓜菜、畜牧养殖等领域构建起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沿黄线公里的优势,使范县大米、范县“黄金鳅”等长在黄河滩、喝着黄河水的农产品,深受市场喜爱。新时代呼唤新篇章,怎样提高附加值、延长价值链?以品牌化赋能产业链各环节,就是我们范县新农人找到的新方法。
前房庄村与“黄河大鲤鱼”结缘的故事,始于2016年。前房庄村是典型的滩区村,过去黄河水一漫滩,庄稼没了,房也得重新盖。随着全省黄河滩区迁建试点工程启动,2016年秋,前房庄村整体搬迁到了范县千安社区。社区里,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半岛体育、健身广场等等,啥都有。村民们都说,这日子估摸着比城里人也不差啥呢!
老村的屋空了,宅基地复垦、废旧坑塘改造的工作动起来了,富民产业也随着来了。水产养殖基地就是这个时候建起来的。一开始,村民们没信心,我这个门外汉就带头干、带头学。鲤鱼生病咋办、水质不好咋办、鲤鱼吃起来有股土腥味儿咋办,一点点克服困难。
我们村的鱼塘修建了一条条水槽,给黄河鲤鱼当“跑道”。推水器通过气体使水体仿照黄河流速而流动,鱼在里面一直游才能抢到食。鱼“运动”多了,多余的脂肪、肚子里的杂质没了,蛋白质含量提高了,生病少了。市场上的黄河鲤鱼一般每斤卖6到10元,前房庄村的每斤却能卖到20元以上。
四条须、四个鼻孔,梭形的鱼身、金的鳞……前房庄村的黄河鲤鱼就是正宗的黄河鲤鱼。而且我现在能骄傲地说一声,我们村的鱼还很“洋气”!今年,我们准备将基地的养殖面积再扩大一倍,黄河鲤鱼会越养越多,欢迎大家都来尝尝。(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整理)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大河两岸满目新(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黄河岸边是我家)